:::


姓名 | 林鎮國 |
---|---|
直撥電話 |   |
個人網站 |   |
類別 | 合聘 |
---|---|
職稱 | 教授 |
研究專長 | 佛教哲學、中國哲學 |
個人著作
- 期刊論文
- 林鎮國*, 2016.07, '為何知識論始終未能獲得中國哲學的青睞, ' 數理人文, No.9, pp.80-91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6.01, '中世紀漢語佛教徒如何瞭解來自印度的知識論, ' 數理人文, No.7, pp.100-110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4.12, 'Nishitani Keiji on Emptiness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, ' Dao: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, No.13, pp.491-506.(AHCI)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3.09, '宗教与知识论—以五至六世纪佛教量论的汉传为例, ' 人文宗教研究, No.3, pp.21-38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, 2012.02, '真理與意識---從佛性論爭到朱陸異同的二種哲學類型, '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, Vol.0, No.28, pp.1-46.(THCI Core)
- 林鎮國, 2010.06, 'Truth and Method in the Saṃdhinirmocana Sūtra, '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, Vol.37, No.2, pp.261-275.(AHCI)
- 林鎮國, 2008.07, '“Dwelling in the Nearness of Gods: A Hermeneutic Turn from Mou Zongsan to Tu Weiming,”, ' Dao: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, pp.381-392.(AHCI)
- Chen-Kuo Lin, 2008, 'Object of cognition in Dignaga''s Alambanapariksavrtti: On the controversial passages in Paramartha''s and Xuanzang''s translations, '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, Vol.30, No.1, pp.117-138.
- 林鎮國, 2007.12, '〈邏輯或解經學---初期大乘瑜伽行派「四種道理」理論性格之探究〉, ' 《台大佛學研究》, No.14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2007.07, '〈初期大乘瑜伽行派真理與方法的問題〉, ' 《現象學與人文科學》, No.3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2007.06, '〈「佛教知識論研究」活動報導〉, ' 《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》, Vol.8, No.3, pp.98-102.
- 林鎮國, 2007.03, '〈理性、空性、歷史的意識──新儒家と京都學派との哲學的對話〉, ' 《倫理學》(筑波大學倫理學研究會), No.23.
- 林鎮國, 2006.12, '〈龍樹《迴諍論》與基礎主義知識論的批判〉, ' 《佛教研究面面觀》(北京:宗教文化出版社), pp.219-244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2006.12, '〈西谷啓治――空と歴史的意識をめぐって--〉, ' 《日本哲學史研究》, No.3.
- 林鎮國, 2006.09, '〈朝向多元對話的漢語哲學〉, ' 《當代》, No.229, pp.90-103.
- 林鎮國, 2006.07, '〈龍樹《迴諍論》與基礎主義知識論的批判〉, ' 《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》, No.16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2005.12, '〈空性與暴力:龍樹、德里達與列維納斯不期而遇的交談〉, ' 《法鼓人文學報》, No.2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2005.03, '〈廢墟に淨土再建する--田邊元の懺悔道哲學〉, ' 《倫理學》(筑波大學倫理學研究會)第21號, No.21.
- 林鎮國, 2004.07, '<神會與空的行動主體>, ' 《法鼓人文學報》,.
- 林鎮國, 1999.04, '佛教與現代性的遭逢, ' 當代, Vol.0, No.140, pp.112-125.
- 林鎮國, 1999, '重訪人文主義:從沙特、海德格、德希達到牟宗三, '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, Vol.0, No.5, pp.197-216.
- 林鎮國, 1997, '歐美學界中觀哲學詮釋史略, '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, No.2, pp.281-307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1996.12, '中國大陸四十年來佛學研究與詮釋評述, '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, No.3, pp.175-197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1996, 'Encounter with the Imagined Other:A Yogacara-Buddhist Critique, '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, No.1, pp.235-250.
參考連結
- 會議論文
- 林鎮國*, 2017.02, '從明末到江戶的《觀所緣緣論》詮釋:真界、智旭、基辨、快道四家註, ' 近世東亞佛教研究與文獻工作坊, 花園大學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6.06, 'Logic, Scripture, and Hermeneutics in Zhencheng’s Critique of the Thesis of No-motion, '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6.03, 'Vasubandhu’s Theory of Memory: A Reading based on the Chinese Commentaries, '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6.01, '《起信論》與現代東亞主體性哲學---以內學院與新儒家的爭論為中心的考察, '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5.03, 'Perceiving Suchness (tathatā) as Cognitive Object (ālambana): On Chinese Yogācāra Interpretation of Dignāga’s Ălambanaparīkṣa, ' Second Annual Triangle Graduate Student Conference on Asian Philosophy,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5.01, '從主體形上學、語言歷史主義到行動的解釋學---初讀章太炎的《答鐵錚》, '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4, '雙重的啟蒙:再訪東亞佛教與現代性, ' 第五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, 聖嚴教育基金會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3.04, 'How to meditate with the knowledge of particulars and universals for attaining enlightenment? -- Huizhao on svalakṣaṇa and sāmānyalakṣaṇa, ' Ontology of Asian Philosophy, Ryukoku University & Kyoto University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3.03, '真理與自由:從海德格的地窖寓言解讀談東亞哲學的二種思維與實踐, ' UTCP Asian Philosophy Forum Workshop, University of Tokyo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2.08, '緣自相或共相得解脫?---慧沼《二量章》的論點, ' 二岸三地唯識學高峰論壇, 杭州佛學院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1.06, 'A Study and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Huizhao (648-714)’s Treatise on Two Measures of Cognition, '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Indian Thought in Sixth-Seventh Century China,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1.06, 'Epistemology and Meditation in Jingying Huiyuan (523-592)’s Essay on Three Measures of Cognition, ' 2011 IABS conference, IABS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0.07, 'The Uncompromising Quest for True Buddhism: Lü Cheng and the, '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, University of Gottingen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0.07, 'Disclosing the Truth in the Methodical Course of Buddhist, ' First German-Chinese Conference, Freie Universität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0.03, 'Buddhist Epistemology in Sixth-Century China: A Study and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Jingying Huiyuan (523-592)’s Essay on Three Measures of Cognition, '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Indian Thought in Sixth-Seventh Century China,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, 2009.11, 'Truth and conciousness in the polemics of the Yogacara-Tathagatagarbha controversy: A comparative approach, ' 2009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,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2008.11, ' “Phenomenology of Awakening in Zhiyi''s Tientai Philosophy”, ' Annual Meeting,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.
- 林鎮國, 2008.06, ' “Lü Cheng and the Limits of Modern Buddhist Scholasticism”, ' XV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, Emory University.
- 林鎮國, 2007.12, ' “The Object of Cognition in Dignaga’s Alambanapariksavrtti: On the Controversial Passages in Paramartha’s and Xuanzang’s Translations”, ' 「唯識學思想與東亞佛教傳統」研討會, 廣州中山大學.
- 林鎮國, 2007.11, '「如何撰寫多年期東方哲學研究計畫書」, ' 國科會哲學學門多年期研究計畫研習會, 中正大學哲學系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2007.10, '〈陳那《觀所緣論》的認識對象—從真諦與玄奘譯本異同談起〉, ' 台灣哲學學會2007年度學術研討會, 台灣哲學學會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2007.09, '“The Object of Cognition in Dignaga’s Alambanapariksavrtti: On the Controversial Passages in Paramartha’s and Xuanzang’s Translations”, '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,.
- 林鎮國, 2007.06, '“Dwelling in the Nearness of Gods: A Hermeneutic Turn from Mou Zongsan to Tu Weiming”, ' “Comparative Philosophy: Then, Now, and the Future,”the 40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Asian and Comparative Philosophy.
- 林鎮國, 2007.05, '“Dwelling in the Nearness of Gods: A Hermeneutic Turn from Mou Zongsan to Tu Weiming”, ' the Workshop on “Confucianism among World Religions - A Dialogue with Tu Weiming”, Leiden, the Netherlands.
- 林鎮國, 2007.01, '〈重拾感動力的漢語哲學願景〉, ' 「中國哲學之教學與研究」論壇, 淡江大學中文系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2006.11, '〈理性、空性與歷史意識:新儒家與京都學派的哲學對話〉, ' 「東方文化與現代社會——儒、釋、道之哲學對話」學術會議,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2006.08, '〈朝向對話的中國哲學:一項私人的觀察與反思〉, ' 「日本的中國哲學思想研究:現狀與展望」, 名古屋大學中國哲學研究室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2006.07, '“Nishitani Keiji on Emptiness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,”, ' Forum of Japanese Philosophy, Kyoto University.
- 林鎮國, 2006.06, ' “Truth and Method in the Samdhinirmocana Sutra,”, ' Conference on “Topics in Comparative Ancient Philosophy: Greek and Chinese,”, Chinese Studies, University of Oxford.
- 林鎮國, 2006.03, '〈西谷啟治論空性與歷史意識〉, ' 「東亞禪文化的形成與發展」研討會, 廣州中山大學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2006.03, '“Nishitani Keiji on Emptiness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,”, ' Workshop on ‘Is There a “Dharma of History”’, Leiden University.
- 林鎮國, 2005.10, '“Emptiness and Violence: An Unexpected Encounter among Nagarjuna, Derrida and Levinas,”, '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2005.09, '〈邏輯或解經學---初期大乘瑜伽行派「四種道理」理論性格之探究〉, ' 「中國哲學與分析哲學」國際研討會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2005.04, '〈空性與暴力:龍樹、德里達與列維納斯不期而遇的交談〉, ' 「東亞思想傳統中的身心關係修養功夫與生活實踐」研討會, 南京大學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2005.03, '“Emptiness and Violence: An Unexpected Encounter among Nagarjuna, Derrida and Levinas,”, ' 19th World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2004.11, ' “Emptiness and Modernity: The Debate of Two Buddhisms Revisited,”, ' 「第十一屆中日佛教學術會議」,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.
- 林鎮國, 2004.11, '〈龍樹《迴諍論》與基礎主義知識論的批判〉, ' 「佛學研究方法與佛教文化建設學術研討會」, 廈門大學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2004.02, '〈初期大乘瑜伽行派真理與方法的問題〉, ' 「現象學與佛家哲學會議」, 香港中文大學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2004, '“Melancholy of Emptiness: Buddhist Encounters with Modernity in East Asia”, ' Beijing Forum.
- 林鎮國, 2003.11, '〈邏輯與神話-漢藏文獻中的陳那傳記及其因明學〉, ' 「第六屆中華文明的二十一世紀新意義學術研討會:中華文明與域外文化的互動與融合」, 查理斯大學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2003.10, '〈神會與空的行動主體〉, ' 「心靈環保與人文關懷」學術研討會, 法鼓人文社會學院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1999.11, 'Building a Pure Land on Earth:Master Yin-shun and Buddhism in Taiwan, ' the Anuual Meeting of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1999.05, 'Tao and Rituality:A Critique of Syncretistic Interpretation, '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"Ritual and Philosophy in China"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1997, '現代儒家的佛教詮釋—以熊十力與牟宗三為例, ' 儒學與世界文明國際學術會議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'佛教哲學可以是批判哲學嗎?, ' 展望二十一世紀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的發展研討會.
- 專書
- Chen-kuo Lin*;Michael Radich*, 2014, 'A Distant Mirror: Articulating Indic Ideas in Sixth and Seventh Century Chinese Buddhism, ' Hamburg University Press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2.12, '空性與方法:跨文化佛教哲學十四論, ' 政大出版社.(*為通訊作者)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1999, '空性與現代性:從京都學派、新儒學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, ' 空性與現代性:從京都學派、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, 立緒.
- 專書篇章
- 林鎮國*, 2017.02, '『起信論』と近代東アジアの主体性哲学―― 内学院と新儒家の論争を中心に, ' 《『大乗起信論』と主体性:近代東アジア哲学の形成そして論争》, UTCP, pp.65-97.(日語(文))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6, 'Svalakṣaṇa (particular) and Sāmānyalakṣaṇa (universal) in Abhidharma and Chinese Yogācāra, '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5, 'Buddhist Epistemology in Sixth-Century China, ' Gregor Paul, ed., Logic in Buddhist Scholasticism: From Philosophical, Philological,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, Lumbini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, pp.187-222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4, 'The Uncompromising Quest for Genuine Buddhism: Lü Cheng’s Critique of Original Enlightenment, ' John Makeham, ed., Transforming Consciousness: The Intellectual Reception of Yogācāra Thought in Modern China,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pp.343-375.(*為通訊作者)
- Michael Radich*;Chen-kuo Lin*, 2014, 'Introduction, ' Chen-kuo Lin and Michael Radich, eds., A Distant Mirror: Articulating Indic Ideas in Sixth and Seventh Century Chinese Buddhism, Hamburg University Press, pp.15-31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4, 'Epistemology and Cultivation in Jingying Huiyuan’s Essay on the Three Types of Valid Cognition, ' Chen-kuo Lin and Michael Radich, eds., A Distant Mirror: Articulating Indic Ideas in Sixth and Seventh Century Chinese Buddhism, Hamburg University Press, pp.63-99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4, 'Emptiness and Violence: An Unexpected Encounter of Nāgārjuna with Derrida and Levinas, ' JeeLoo Liu and Douglass Berger, eds., Nothingness in Asian Philosophy, Routledge, pp.78-90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4, '真理與自由:從海德格的地穴寓言解讀談東亞哲學的二種思維與實踐, ' Tsuyoshi ISHII (ed.), Life, Existence and Ethics: The Philosophical Moment in East Asian Discourse, UTCP, pp.--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*, 2014, '空與現代性—對兩種佛教論爭的回顧, ' 方立天、末木文美士主編,《東亞仏教研究—佛教本覺思想研究》, 宗教文化出版社, pp.45-62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, 2012.12, 'Disclosing the Truth in the Methods of Buddhist Meditation: A Proposal for the Future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, '.
- 林鎮國, 2011.01, 'Phenomenology of Awakening in Zhiyi''s Tiantai Philosophy, ' After Appropriation: Explorations in Intercultural Philosophy and Religion,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 Press, pp.203-220.
- 林鎮國, 2011.01, '天台止觀與智的現象學, ' 漢語哲學新視域, 台灣學生書局, pp.247-264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2009.10, '空性與暴力:龍樹、德里達與列維納斯不期而遇的交談, ' 他者哲學:回歸列維納斯, 麥田, pp.156-182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2007.07, '〈理性、空性與歷史意識:新儒家與京都學派的哲學對話〉, ' 《儒釋道之哲學對話》劉笑敢、川田洋一主編, 商務印書館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*, 2006.06, '教外別傳,直指本心:導讀阿部正雄著《佛教》, ' 佛教, 麥田.(*為通訊作者)
- 林鎮國, 2006.04, '〈邏輯與神話-漢藏文獻中的陳那傳記及其因明學〉, ' 《中華文明與域外文化的互動與融合(二)》黃俊傑主編, 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.
參考連結
- 林鎮國, 2003, '教外別傳,直指本心:導讀阿部正雄著《佛教》, ' 佛教, 麥田.
- 林鎮國, 2000, '中國佛教形上學的虛說型態:新儒家論佛家體用義, ' 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:中國大陸與台灣篇,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.
- 林鎮國, 'Phenomenology of Awakening in Zhiyi''s Tientai Philosophy, ' After Appropriation: Explorations in Intercultural Philosophy and Religion,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 Press.
- 研究報告
- 林鎮國, 2011.12, '哲學學門規劃研究推動計畫(98-2418-H-004-002-MY3), '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.
- 林鎮國, 2011.10, '100年度哲學學門赴德國考察計畫-「東西跨文化研究」跨領域學術交流及前瞻議題之合作規劃(100-2418-H-004-003-), '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.
- 林鎮國, 2007.06, '〈「佛教知識論研究」活動報導〉, '.
- 林鎮國, '英語學界佛學研究之評介, ' 國科會.
- 林鎮國, '禪學在北美的發展與重估:以鈴木禪與京都禪為主要考察範圍(2/1), ' 國科會.
- 林鎮國, '禪學在北美的發展與重估:以鈴木禪與京都禪為主要考察範圍(2/2), ' 國科會.
- 林鎮國, '龍樹《迴諍論》的語言與知識問題, ' 國科會.
參考連結
得獎年度 | 獎項名稱 | 頒獎單位 |
---|---|---|
103 | 特聘教授 | 政治大學 |
100 | 特聘教授 | 政治大學 |
100 | 資深優良教師 (20年) | 國立政治大學 |
97 | 特聘教授 | 政治大學 |
92 | 三等服務獎章 | 政治大學 |
91 | 資深優良教師 (10年) | 國立政治大學 |
得獎年度 | 獎項名稱 | 頒獎單位 |
---|---|---|
105 | 獎勵特殊優秀人才 | 科技部(國科會) |
104 | 獎勵特殊優秀人才 | 科技部(國科會) |
103 | 獎勵特殊優秀人才 | 科技部(國科會) |
102 | 獎勵特殊優秀人才 | 科技部(國科會) |
99 | 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| 科技部(國科會) |
99 | 國科會特殊優秀人才獎 | 國科會 |
99 | 獎勵特殊優秀人才 | 科技部(國科會) |
88 |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 | 科技部(國科會) |
87 |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 | 科技部(國科會) |
86 |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 | 科技部(國科會) |
85 |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 | 科技部(國科會) |
83 |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 | 科技部(國科會) |
82 |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 | 科技部(國科會) |
國別/學校名稱 | 系所 | 教育程度 |
---|---|---|
美國/美國天普大學 | 宗教學系 | 博士 |
台灣,中華民國/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| (中)國文學系 | 碩士 |
台灣,中華民國/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| (中)國文學系 | 學士 |
職稱 | 部門/系所 | 擔任職務 | 起迄年月 |
---|---|---|---|
教授 | 哲學系 |   | 2016年06月 ~ 2018年02月 |
教授 | 哲學系 |   | 2013年01月 ~ 2016年02月 |
教授 | 哲學系 |   | 2012年08月 ~ 2013年01月 |
教授 | 哲學系 |   | 2008年02月 ~ 2011年08月 |
教授 | 哲學系 |   | 2006年02月 ~ 2007年08月 |
教授 | 哲學系 |   | 2002年02月 ~ 2005年08月 |
教授 | 哲學系 |   | 2001年03月 ~ 2001年05月 |
教授 | 哲學系 |   | 1999年08月 ~ 1999年09月 |
副教授 | 哲學系 |   | 1993年08月 ~ 1999年08月 |
副教授 | 哲學系 |   | 1991年08月 ~ 1993年08月 |
職稱 | 部門/系所 | 擔任職務 | 起迄年月 |
---|---|---|---|
教授 | 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|   | 2014年08月 ~ |
系主任 | 哲學系 |   | 2004年08月 ~ 2005年07月 |
系主任 | 哲學系 |   | 2003年08月 ~ 2004年07月 |
系主任 | 哲學系 |   | 2002年08月 ~ 2003年07月 |
系主任 | 哲學系 |   | 2001年08月 ~ 2002年07月 |
服務機關 | 職稱 | 部門/系所 | 擔任職務 | 起迄年月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中國哲學與文化 | 編輯委員 |   | 香港中文大學 | 2006年01月 ~ 2007年12月 |
現象學與人文科學 | 編輯委員 |   |   | 2006年01月 ~ 2007年12月 |
哲學門 | 編輯委員 |   | 北京大學 | 2006年01月 ~ 2007年12月 |
華梵人文學報 | 編輯委員 |   |   | 2006年01月 ~ 2007年12月 |
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| 編輯委員 |   |   | 2006年01月 ~ 2007年12月 |
台灣哲學研究 | 編輯委員 |   |   | 2006年01月 ~ 2007年12月 |
Religion Compass (Blackwell online journal) | 編輯委員 |   |   | 2006年01月 ~ 2007年12月 |
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| 編輯委員 |   |   | 2005年01月 ~ 2007年12月 |
法鼓人文學報 | 編輯委員 |   |   | 2005年01月 ~ 2007年12月 |
台灣宗教研究 | 編輯委員 |   |   | 2005年01月 ~ 2005年12月 |
政大哲學學報 | 編輯委員 |   |   | 2005年01月 ~ 2005年12月 |
本網站著作權屬於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,請詳見使用規則。
地址:11605 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電話:02-29387730 傳真:02-29387731 E-Mail:religion@nccu.edu.tw
建議使用 Firefox 3.0 或 IE 6.0,並將螢幕解析度設定為 1024*768,以獲得最佳瀏覽效果
瀏覽人數:











